咪咕公版·两晋南北朝史_第一节 物价工赀赀产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一节 物价工赀赀产 (第4/8页)

其半,至齐初则仅十之一矣。合梁世短陌之数观之,略可见其时物直降落之情形也。
  铜钱而外,金、银亦略具钱币之用。前世用金,皆以斤计,此时则多以两计,(详见第二十章第五节。)即其通行渐广之征。汉世黄金一斤直钱万。晋、南北朝之世,史无明文。然史亦未言其相异,则其比直或无甚变动。黄金一斤直钱万,则一两直钱六百二十五。新室币制,银八两为一流,直千,(见《秦汉史》第七章第二节。)当金价五分之一。是时若无变动,则银一两直钱百二十五也。
  金、银为用不广,钱又不足于用,所资以交易者,实惟谷、帛为多。宋世周朗,亦主废钱币用谷帛者,其言曰:“自淮已北,万匹为市,从江以南,千斛为货,不患其难。”可见北多用帛,南多用谷。欲计布帛之直,必先考其长、广。《宋书·律志》谓“布幅广二尺七寸,四十尺为匹”,较《汉书·食货志》所云“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,长四丈为匹”者少广。《魏书·食货志》云:“旧制民间所织绢布,皆幅广二尺二寸,长四十尺为一匹。”则与《汉志》符同。又云:“六十匹为一端。”案大和班禄之先,户以九品混通,各调帛二匹,又各入帛一匹二丈,委之州库,以供调外之费。(详见第三节。)一匹二丈,则六十尺。盖因有是调,乃有一端之称也。前世多言布帛,南北朝之世,则多言绢、布,盖以绢为丝织之总名。《北齐书·李元忠传》云:元忠贡世宗蒲桃一盘,世宗报以百缣,又载世宗书辞曰:“聊用绢百匹,以酬清德。”上言缣,下言绢,其明征矣。是时铜钱日少,故绢价日廉。《晋书·石勒载记》:勒令公私行钱,而人情不乐,乃出绢市钱,限中绢匹一千二百,下绢八百。百姓私买,则中绢四千,下绢二千。魏大和十九年行钱,内外官禄,皆准绢给钱,绢匹为钱二百。永安二年铸五铢,官欲贵钱,出藏绢,分使人于三市卖之,绢匹止钱二百,而私市者犹三百。(盖官卖止收好钱,私市兼收恶钱。)普泰元年,天下调绢四百一匹,此则利于多取,其时绢价未必至是也。《北史·房谟传》云:魏朝以河南数州,乡俗绢滥,退绢一匹,征钱三百,人庶苦之,乃表请钱、绢两受,任人所乐,可见四百为多取也。自石勒之时,至于魏世,绢价约落至十分之一,亦颇与南朝情形相似矣。
  史所载谷价,多在饥荒丧乱之时,实不足考人民生活情形,(晋、南北朝谷价异常者:《惠帝纪》:元康七年七月,关中饥,米斛万钱,时直齐万年之乱。大安二年十月,公私穷蹙,米石万钱,时直张方之乱。《怀帝纪》:永嘉五年六月,百姓饥俭,米斛万余,时刘曜、王弥陷京师。《愍帝纪》:建兴四年十月,京师饥甚,米斗金二两,人相食,死者大半,时刘曜自前月逼京师。《成帝纪》:咸和四年正月,苏峻子硕攻台城,城中大饥,米斗万钱。《魏书·僭晋传》云:谷石数万。咸康元年,大旱,会稽、余姚尤甚,米斗五百。《石季龙载记》:时众役繁兴,军旅不息,加以久旱,谷贵,金一斤,直米二斗。《吕光载记》:光之称酒泉公,谷价腾踊,斗直五百,人相食,死者大半。吕隆之将亡也,姑臧谷价踊贵,斗值钱五千,人相食,饿死十余万。《魏书》本传同。《秃发氏载记》云:隆为沮渠蒙逊所伐,遣使乞师,利鹿孤引群下议之,其尚书左丞婆衍仑曰:“今姑臧饥荒残弊,谷石万钱。”则尚未至如《隆载记》所言之烈。盖其初危急时,与后极困弊时,谷价又有不同也。《宋书·沈演之传》:元嘉十二年,东诸郡大水,民人饥馑。吴、义兴及吴郡之钱塘,升米三百。《前废帝纪》:大明八年,去岁及是岁,东诸郡大早。甚者米一升数百。京邑亦至百余。饿死者十有六七。一升,《南史》作一斗。案《孔觊传》言:大明八年,东土大旱,都邑米贵,一斗将百钱,《南史》亦同,则作斗者是也。《梁书·武帝纪》:天监元年,大旱,米斗五千,人多饿死。《庾革传》亦言革以是时行会稽郡事,时承凋敝之后,百姓凶荒,所在谷贵,米斗数千,人多流散。《侯景传》言:景围台城时,食稍尽,米斛数十万,人相食者十五六。《南史·景传》云:景食石头常平仓既尽,便掠居人。尔后米一升七八万钱,人相食,有食其子者。《魏书·岛夷传》云:城内大饥,人相食。米一斗八十万。皆以人肉杂牛马而卖之。军人共于德阳前立市,屠一牛得绢三千匹,卖一狗得钱二十万。皆熏雀掘鼠而食之。案谷价之翔贵,由于水旱者实少,由于兵乱者特多且甚,此以见人祸之更烈于天灾也。)其稍近于常情者:《晋书·食货志》载户调之式,远夷不课田者,输义米户三斛,远者五斗,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,此恐亦仅能取诸户主。课调既愈远而愈轻,则二十八文,必尚不及米五斗之价。此大粗略;且远夷情形,亦与中国不同;不足以考谷价。《齐书·豫章王嶷传》:嶷为荆、湘二州刺史,以谷过贱,听民以米当口钱,优评斛一百,此条最可考见南朝谷价。荆、湘为产米之区,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