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六节 交通 (第8/8页)
,校计利饶,犹为不少。其钦所列州郡,如请兴造,束路诸州,皆先通水运,今年租调,悉用舟楫。若船数有阙,且赁假充事。其先未通流,宜遣检行,闲月修治”。录尚书高阳王雍、尚书仆射李崇等奏曰:“运漕之利,今古攸同。舟车息耗,实相殊绝。钦之所列,关西而已。若域内同行,足为公私巨益。谨辄参量,备如前计。庶征召有减,劳止小康。若此请蒙遂,必须沟洫通流。即求开兴修筑。或先已开治,或古迹仍在,旧事可因,用功差易。此冬闲月,令疏通咸讫。比春水之时,使运漕无滞。”诏从之,而未能尽行也。案开通全国水路,谈何容易?元雍、李崇之奏,言之大易,自然徒托空言。然观刁雍、薛钦之所较计,则水陆劳佚息耗之差,可谓相去甚远矣,此诚言漕运者所宜留意也。《李冲传》:高祖自邺还京,泛舟洪池,乃从容谓冲曰:“朕欲从此通渠于洛。南伐之日,何容不从此入洛,从洛入河,从河入汴,从汴入清,以至于淮。下船而战,犹开户而斗。此乃军国之大计,今沟渠若须二万以下,六十日有成者,宜以渐修之。”《成淹传》:高祖幸徐州,敕淹与闾龙驹等主舟楫。将泛泗入河,溯流还洛。军次稿磝,淹以黄河峻急,虑有倾危,乃上疏陈谏。高祖敕淹曰:“朕以恒、代无运漕之路,故京邑民贫,今移都伊、洛,欲通运四方,而黄河急峻,人皆难涉,我因有此行。必须乘流,所以开百姓之心。”然则高祖之迁都,意亦贪水漕之便也。 海道往来,当时亦颇通利。石季龙谋伐昌黎,欲自青州运兵粮,已见第五章第二节。桑虞,诸兄仕于石勒,咸登显位,惟虞耻臣非类,阴欲避地海东。后勒以为武城令,虞以密迩黄河,去海微近,将申前志,欣然就职。此自今山东泛海至辽东西之路也。《宋书·朱修之传》言:魏屡伐冯弘,或说弘遣修之归求救,遂遣之泛海,此自辽东西通建业之路也。其余海道交通,可参看第十六章第五节。 造船之技颇精。《晋书·王濬传》:武帝谋伐吴,诏濬修舟舰。濬乃作大船连舫,方百二十步,受二千余人。以木为城,起楼橹,开四出门。其上皆得驰马来往。卢循、徐道覆所以能肆扰,何无忌、刘毅所以败,宋武帝所以胜,实缘兵力厚薄之殊,而兵力厚薄之分,实决之于船舰之大小,已见第七章第五节。《南史·王僧辩传》:陆纳造大舰一,名曰三王舰。又造二舰:一曰青龙舰,一曰白虎舰。皆衣以牛皮,并高十五丈。《隋书·杨素传》:素欲平陈,造大舰,名曰五牙。上起楼五层,高百余尺。左右前后置六拍竿并高五十尺。容战士八百人。旗帜加于上次曰黄龙,置兵六百人。合诸事观之,可见当时水战,大舰实为决胜之利器。然亦有小而轻捷者,《梁书·王僧辩传》言:侯子鉴等以鸼千艘载士,两边悉八十棹,棹手皆越人,去来趣捷过风电是也。史惟载战陈之事,故但见兵舰制作之精,然以此推之,则民间运载之船,亦可想见矣。颜子推言河北不信有二万斛船,(见上节。)则北方所用之船,不及南方之大。此自川流大小之殊,非关造船技有巧拙。石虎徙钟虡、九龙、翁仲、铜驼、飞廉于邺,钟一没于河,募浮没三百人入河,系以竹,牛百头鹿栌引之乃出,造万斛舟以渡之,则北方所造之船,亦不小也。虎欲伐慕容氏,命青州造船千艘。(亦见第五章第二节。)魏世祖神三年,闻王师将北讨,诏冀、定、相三州造船三千艘。可见滨河、缘海之地,造船之业靡不盛矣。《梁书·安成王秀传》:秀出为江州刺史。主者将求坚船,以为斋舫。秀曰:“吾岂爱财而不爱士?”乃教所由:以牢者给参佐,下者载斋物。既而遭风,斋舫遂破。似当时江行,船多窳败者。盖官所用船,或役民为之,技既不精,又出逼迫,故有此弊,(观上引刁雍之言可见。《晋书·艺术传》:樊长宾为建昌令,发百姓作官船于建城山中。)而非其时造船之技,止于如此也。 造桥之功,河、渭为大。《晋书·武帝纪》:泰始十年,立河桥于富平津。《杜预传》:预以孟津渡险,有覆没之患,请建河桥于富平津。议者以为殷、周所都,历圣贤而不作者,必不可立故也。预曰:“造舟为梁,则河桥之谓也。”及桥成,帝从百寮宴会,举觞属预曰:“非君,此桥不立也。”《魏书·于栗磾传》:大宗南幸孟津,谓栗磾曰:“河可桥乎?”栗磾曰:“杜预造桥,遗事可想。”乃编次大船,构桥于冶阪。六军既济,大宗深叹美之。又《崔亮传》:除雍州刺史。城北渭水,浅不通船,行人艰阻。亮谓僚佐曰:“昔杜预乃造河桥,况此有异长河?且魏、晋之日,亦自有桥。吾今决欲营之。”或曰“水浅不可为浮桥,泛长无恒,又不可施柱,恐难成立。”亮曰:“昔秦居咸阳,横桥渡渭,以象阁道,此即以柱为桥。今惟虑长柱不可得耳。”会天大雨,山水暴至,浮出长木数百根。藉此为用,桥遂成立。百姓利之。至今犹号崔公桥。此等皆大工程,非官力不克举,故获见于史。此外小小津梁,为人民所自营者,则其事不可尽考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