咪咕公版·两晋南北朝史_第五节 各地方风气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五节 各地方风气 (第3/5页)

珍果所聚,故商贾并凑。其人,君子尚礼,庸庶敦庞,风俗澄清,而道教隆洽,亦其风气所尚也。豫章见第三章第九节。之俗,颇同吴中。其君子善居室,小人勤耕稼。衣冠之人,多有数妇,暴面市廛,竞分铢以给其夫。及举孝廉,更要富者。前妻虽有积年之勤,子女盈室,犹见放逐,以避后人。俗少争讼,而尚歌舞。一年蚕四五熟。勤于纺绩。亦有夜浣纱而旦成布者,俗称为鸡鸣布。新安、(今安徽歙县。)永嘉、(今浙江丽水县东南。)建安、(今福建闽侯县。)遂安、(晋新安郡,见第四章第三节。)鄱阳、(见第四章第三节。)九江、(今江西九江县。)临川、(见第七章第一节。)庐陵、(见第三章第九节。)南康、(见第七章第五节。)宜春,(见第十三章第八节。)其俗又颇同豫章。而庐陵人庞淳,率多寿考。然此数郡,往往畜蛊,而宜春偏甚。其法:以五月五日聚百种虫,大者至蛇,小者至虱,合置器中,令自相啖,余一种存者留之,蛇则曰蛇蛊,虱则曰虱蛊。行以杀人。因食入人腹内,食其五藏。死则其产移入蛊主之家。三年不杀他人,则畜者自钟其弊。累世子孙,相传不绝,亦有随女子嫁焉。干宝谓之为鬼,其实非也。自侯景乱后,蛊家多绝,既无主人,故飞游道路之中则殒焉。自岭以南二十余郡,大抵土地下湿,皆多瘴疠,人尤夭折。南海、交趾,各一都会也,(参看第十六章第二节。)并所处近海,多犀象、玳瑁、珠玑、奇异珍玮,故商贾至者,多取富焉。其人性并轻悍,易兴逆节。椎结、踑踞,乃其旧风。其俚人则质直尚信,诸蛮则勇敢自立,皆重贿轻死,惟富为雄。巢居崖处,尽力农事。刻木以为符契。言誓则至死不改。父子别业。父贫,乃有质身于子,诸僚皆然。并铸铜为大鼓。初成,县于庭中,置酒以招同类。来者有豪富子女,则以金银为大钗,执以叩鼓,竟,乃留遗主人,名为铜鼓钗。俗好相杀,多搆仇怨,欲相攻则鸣此鼓,到者如云。有鼓者号为都老,群情推服。
  论荆州云:其风俗、物产,颇同扬州。其人率多劲悍决烈,亦天性然也。南郡、(见第三章第九节。)夷陵、(今湖北宜昌县西北。)竟陵、(见第三章第九节。)沔阳、(今湖北沔阳县。)沅陵、(今湖南沅陵县。)清江、(今湖北恩施县东。)襄阳、(见第三章第四节。)舂陵、(魏南荆州,见第十二章第四节。)汉东、(今湖北钟祥县西北。)安陆、(今湖北安陆县。)永安、(今湖北黄冈县西北。)义阳、(见第八章第七节。)九江、江夏(今湖北武昌县。)诸郡,多杂蛮、左。其与夏人杂居者,则与诸华不别。其僻处山谷者,则言语不通,嗜好、居处全异,颇与巴渝同俗。诸蛮,本其所出,承盘瓠之后。故服章多以班布为饰。其相呼以蛮,则为深忌。自晋氏南迁之后,南郡、襄阳,皆为重镇,四方凑会,故益多衣冠之绪,稍尚礼义、经籍焉。九江襟带所在,江夏、竟陵、安陵,各置名州,为藩镇重寄,人物乃与诸郡不同。大抵荆州率敬鬼,尤重祠祀之事。昔屈原为制《九歌》,盖为此也。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,土人追至洞庭,不见,湖大船小,莫得济者,乃歌曰:何由得渡湖?因尔鼓棹争归,竞会亭上。习以相传,为竞渡之戏。其迅楫齐驰,棹歌乱响,喧振水陆,观者如云,诸郡率然,而南郡、襄阳尤甚。二郡又有牵钩之戏,云从讲武所出。楚将伐吴,以为教战,流迁不改,习以相传。钩初发动,皆有鼓节,群噪歌谣,振惊远近。俗云以此厌胜,用致丰穰。其事亦传于他郡。梁简文之临雍部,发教禁之,由是颇息。其死丧之纪,虽无被发袒踊,亦知号叫哭泣。始死,即出尸于中庭,不留室内。敛毕,送至山中。以十三年为限。先择吉日,改入小柩,谓之拾骨。拾骨必须女婿。蛮重女婿,故以委之。拾骨者,除肉取骨,弃小取大。当葬之夕,女婿或三数十人,集会于宗长之宅。著芒心接罗,名曰茅绥。各执竹竿,长一丈许,上三四尺许,犹带枝叶。其行伍前却,皆有节奏;歌吟叫呼,亦有章曲。传云:盘瓠初死,置之于树,乃以竹木刺而下之,故相承至今,以为风俗。隐讳其事,谓之刺北斗。既葬设祭,则亲疏咸哭。哭毕,家人既至,但欢饮而归,无复祭哭也。其左人则又不同。无衰服。不复魄。始死,置尸馆舍。邻里少年,各持弓箭,绕尸而歌,以箭扣弓为节。其歌辞说平生乐事,以至终卒,大抵亦犹今之挽歌。歌数十阕,乃衣衾棺敛,送往山林。别为庐舍,安置棺柩。亦有于村侧瘗之,待二三十丧,总葬石窟。长沙郡见第三章第九节。又杂有夷蜓,名曰莫徭。自云其先祖有功,常免徭役,故以为名。其男子但着白布裈、衫,更无巾、袴。其女子青布衫,班布裙,通无鞋。婚嫁用铁钴为聘财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